正能量|自小痛症纏身患抑鬱靠信仰自救 院牧走出低谷盼與病人同行
撰文: 吳霆俊
發布時間: 2024/09/26 12:04
最後更新: 2024/09/26 12:07
兩位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院牧部任職的資深院牧羅麗芳(Grace)、院牧林如茵(Eunice)年少時同樣曾受病痛困擾。靠着信仰的力量重新站起,令她們選擇以自身經歷鼓勵更多病友,帶着同理心與關愛成為院牧,療癒病人每一個傷口。
3年痛失7親友患抑鬱
Grace入行近30年,Eunice則在6年前加入,二人均有着不平凡的過去。Eunice自細體弱多病,年少時飽受痛症纏繞,至哥哥自殺離世後再發覺患上抑鬱。她費盡心力跨越低潮,卻迎來更大打擊——3年內7位親友陸續因患癌、自殺或意外離世,Eunice亦成為嚴重中風父親的貼身照顧者:「那時未停過咁,不明為何自己要經歷這些。」
10年來波折重重,在信仰引領下重新站起,她期望可以自身經歷幫助更多人:「原來我過往的艱難經歷,今日可以成為病人的鼓勵,我開始明白這段不容易的時間可成為他人的祝福,就投身院牧。」
受女性瘤折磨深感病人之痛
至於Grace則在20多歲時患上朱古力瘤,試盡打針藥物治療仍不時劇痛,服止痛藥也無幫助,需入急症室打止痛針,最差更試過半年無法行走。10年間不斷進出醫院,她眼看其他病人同樣受病苦折磨,各種恐懼、焦慮、崩潰的心情感同身受,便決意康復後要幫助他人。
Grace與Eunice均稱,因受信仰感召而選擇修讀神學,畢業後便投身院牧支援病友,以生命影響生命。「希望透過我們的關心,令病人得到安慰。」
醫護院牧補位照顧身心
成為院牧需修畢臨床牧關教育課程,學習以5大心靈向度專業評估病人需要。現時二人主要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痛症科支援,醫生會見病人時院牧亦同場旁聽,一旦留意到病人有任何情緒需要,便適時介入,屬全港唯一一間提供院牧同時會診服務的醫院。
部分病人或對院牧身分存疑,甚至覺得是否傳教?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麻醉科顧問醫生朱銘知解釋,院牧屬治療團隊成員之一,與臨床心理學家、物理治療師同樣,以聆聽及輔導者的形式,為病人提供情緒支援,信仰僅屬其背景而非服務方式。
成病友同行者療癒身心
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,醫生診症的時間更見寶貴。即使對症下藥,病人是否必定全然康復?朱醫生認為痛症患者除了醫療支援,更需全人關顧。因長期痛症難癒,病情也反覆,疼痛影響心情,情緒差亦加劇痛症,可釀惡性循環。故可持續的病人身心支援更顯重要。除了診症服藥,院牧正好能補足關顧心靈的部分,定期關心、輔導,甚至家訪的形式,成為病人的同行者。
患者所面對的,遠遠超乎眼前的一個病。痛症除了影響他一人,牽涉的還有其家人:「醫生診症時,或只由病人的徵狀、痛症講起,但好快就留意到除了身體不適,病人亦因而難過、焦慮,甚至使他做不到日常工作。整個(生命)故事不能只循身體機能那一面去看。病人求醫除了想紓緩身體痛症,其他問題亦不容忽視。」
觀察入微感染生命
Eunice補充:「有時病人見醫生時,我們都留意到好多情緒反應,便藉此介入幫助他們梳理情緒,藉傾談關心為他們帶來力量。」
為他們整理思緒,釐清壓力源由十分重要,偶有病人求醫時情緒好差,乍看之下或以為痛症是主因,但痛症背後盛載的或不止於此。「透過聆聽和觀察病人的情況,有時會聽到情緒背後仲有啲嘢。如有病人一路忟憎,看似不斷罵人,其實也在罵自己。追問之下發覺,原來他忟憎並非源於痛,而是家庭面臨巨變,突然背負30萬債務,父親每月又需付2萬元醫藥費,他卻因工傷不能工作,兒子又惹刑事案件。」
病人看似因疼痛、扭不到毛巾而忟憎,但背後更加劇愁緒的,原來是種種家庭壓力,使他好心急想盡快重回職場。故Eunice除了聽他訴苦,更轉介他至社工尋求其他支援。
職場經濟更受歧視壓力爆煲
身為院牧不止要有同理心,更要「交個心出嚟」與病人交流,細心留意其狀況。每次病人覆診,院牧都會主動關心,細心聆聽他們傾訴,逐步建立互信關係,盼讓他們知道在這條抗病路上,有人在背後支持他。有些病人在痛症科覆診十多年,Grace形容彼此已成朋友,甚至家人般的關係。
院牧的努力亦有成果,曾有病人因工傷求醫並獲發「輕工紙」,重回職場卻因無法勝任過往工作而被責罵,甚至有同事稱他「呃工傷」,使病人委屈至有尋死念頭。送院後經院牧了解,原來除了職場問題,病人同時承受工傷訴訟、家庭經濟壓力等多方困擾。最終院牧定期關心、家訪,足足陪伴他走過近5年的訴訟。卸下重擔後,病人便成為了義工團隊的核心人物,參與病友小組鼓勵同路人,教授大家紓緩痛症的方法,將數年來的苦痛轉化成祝福。
成為病人的光 溫柔地撫平創傷
任職院牧近30年,除了痛症科,Grace亦曾於精神科、外科、內科、骨科等支援。試過因病人離世需緊急支援其家屬作哀傷輔導,又試過如期探望年青病人,走到病床卻發現她突然離世。院牧的工作充滿無常,曾於腫瘤及紓緩科工作的Eunice同樣頻繁見證生離死別,患者由年輕至20多歲,年長至90餘歲的都有。
病人一踏入紓緩科,即代表病情步入不可逆轉的階段,與死亡漸行漸近。作為陪伴病人與親屬走完剩餘日子的院牧,除了緊密與醫生聯繫,也要為患者與家屬多作溝通、做好心理建設,甚至會與社工合作為病人完成最後的心願。「我們團隊有個共同宗旨,就是希望病人好走。病人不帶遺憾離開,家人做好準備,雖然好難完全接受(死亡),但希望可以容易啲接受。」
因病痛、喪親,Eunice的成長過程已背負着不少眼淚。現在成為院牧,雖然帶着一份關愛的心走近病人,但同樣也要面對各種無力、難過的時刻,如何消化?
她說:「我反而感動在於能夠參與其中,病人在人生最後階段完全相信我,與我分享自己的困擾。我們可一起面對、解開這些心結,我反而覺得這些是我的福氣,也是幸運的恩典。」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